「本文来源:第一财经」
长久以来,一些农户为钱所绊,无抵押、缺征信、没保险,成为农民致富路上的“拦路虎”。
今年2月21日,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发布。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擘画出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在这一战略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7月26日至7月31日,第一财经记者跟随银保监会赴湖北省恩施市、利川市、武汉市、孝感市等多地调研,在实地走访了一批农村基层乡镇后了解到,为了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湖北省快速响应,金融政策落地成效有目共睹。金融机构纷纷通过产品创新、金融科技等手段,在政策资源上给予倾斜,创新产品,支持涉农市场主体发展。
不过,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农村金融服务依然面临诸多难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农村征信破局,整村授信“贷动”农户受益
如果不是“整村授信”模式的推广,应城农商行的信贷工作人员应该还在为当地农户授信、放贷问题奔波于各村之间,加班加点核对农户的基本信息。
然而,年下半年以来,“整村授信”模式逐村开展,解决了农村金融服务中“缺信用、缺信息”的卡脖子问题,农户可凭信用就能在线上申请、获得贷款,极大提高了贷款审批效率,并且降低了银行的放贷风险。
所谓“整村授信”,是指以“整村”为单位,以户为主体,采取整村建档、逐户评级、统一授信的方式,对有需求的农户、产业大户、农村经营主体发放的信用贷款。
为了解决农村地区信息不对称、信用不健全的问题,《关于年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包括推进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优化农村信用生态环境等。
将贷款调查及授信前移,整村授信的实施打破了贷款先申请、后调查的传统办贷流程,也提高了金融服务质效。
“之前(做农村贷款)是一对一进行,农户有贷款需求找到银行,银行再去向村干部了解农户的信用情况,效率很低。现在(整村授信)是银行主动把村里所有的农户信息全部掌握,进行预授信,等到农户需要用信时,就不需要重新走贷款流程了。”应城农村商业银行行长罗远军称。
“我们的方法就是,要求银行精准对接所有的农户,收集他们的基础信息后录入系统、建立档案,然后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信用额度,各个银行再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湖北银保监局普惠金融处处长刘峰表示,整村建档评级授信,实际上解决的是银行和农户、新型经营主体信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第一财经记者在应城市汤池镇方集村看到了该村整村授信的授星公示情况,名农户的信息被挂上了墙,公示信息包括农户所从事的行业、评定的授星等级以及预授信金额,合计预授信金额达万元。
与城市贷款有担保、有抵押、有多个政务平台上的信息有所不同,人品、用途、还款来源则是决定农户贷款是否发放的关键因素。
据悉,当地农商行首先需要与村两委对接,开展农户授星前的宣传,收集户主及家庭成员的信息,入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是否有房、是否有车、是否为党员、农户年龄等)、筛选目标客户、开展三方评定,根据村民的信用、经营、资产等因素“背靠背”开展评议工作。
孝感市委常委、副市长查成伟表示,辖内银行机构在金融“面对面”工程总体框架内,深入推进“整村授信”,重点对接农户、种养殖户等经营主体,多方位解决农户评级授信难题。截至6月末,孝感市银行机构已在全市个行政村开展了“整村授信”,向户农户发放贷款18.57亿元。
整村授信的推进并非一蹴而就,推广过程中也面临很多困难。罗远军介绍称,“有一些农户外出打工了,人不在家。我们只能在插秧的时间进行调查。另外,一个村子的信息是不断完善、深入的,不是一次就能做完。”
得益于整村授信,应城市汤池镇中华鳖良种场负责人杨义平仅用了3天时间就获得银行贷款万元。杨义平从年起就在汤池镇承包水面,从事甲鱼养殖、销售至今。现库存甲鱼30多万斤,价值多万元,今年甲鱼市场好,他准备扩建养殖规模,但购买甲鱼饲料的资金让他犯了愁,当地银行上门了解情况后,一下子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按照湖北银保监局部署,该局正组织摸索开展“整村授信三年全覆盖”行动,力争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的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授信“应授尽授”。
截至6月末,湖北辖内已实现“整村建档评级授信”的行政村个,覆盖率达55.72%。
为农户系上安全带,保险还缺“私人订制”
眼下正是秋月蜜梨丰收的季节,看着自己产业园中的亩梨即将全部系上保险“安全带”,位于湖北孝感安陆的湖北鑫民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小伍心里踏实多了。
这是他创建“伍欣甸园”以来,首次尝试给种植的秋月蜜梨上保险。年,退伍后的叶小伍受到家乡安陆市赵棚镇团山村邀请,回乡创业,并开发了伍欣甸产业园。目前,“伍欣甸园”项目流转土地10亩,种植健康水果蓝莓3亩、秋月蜜梨亩、观光林木亩。
“搞露天农业靠天吃饭,有很多不可抗拒的因素。今年考虑给种植的蓝莓、秋月蜜梨、高端苗木等农作物上保险,由政府出资,保自然灾害、保产量。政府考虑到农业靠天吃饭的艰辛,主动对接保险公司,为我们农业企业买下定心丸。目前正在和保险公司协商,买了保险,我们心里就有了一份安全感。”叶小伍对记者说。
保险兜底让农户更有底气。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年农业保险保额4.1万亿元,同比增长8.6%,支付赔款.6亿元,同比增长10.1%,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在业内看来,保险作为一个风险分散的工具,与农业有着天然的契合,不仅能够为农民增收提供坚固保障,也可为农业生产筑牢风险保障网。
按照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和银保监会的统一部署,年开始,湖北省已在沙洋、公安、黄梅、枣阳等4个产粮大县开展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工作,年又新增24个试点县。目前,每亩保障金额1元,保险费率6%,每亩保费66元,保费分担比例为:中央45%,即29.7元/亩;省级25%,即16.5元/亩;农户30%,即19.8元/亩。截至年6月末,全省承保水稻完全成本保险.53万亩,保费收入5.94亿元,提供风险保障98.95亿元。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保险业大有可为。不过,仍有不少难题待解。比如,目前的农业保险尚不能有效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化需求、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没有有效纳入中央财政补贴保费的支持体系等。
调研中,多位种养殖户都对记者表达了对特色农产品保险的诉求。一位甲鱼养殖农户称,想买农业保险,但目前他所在的地区还没有甲鱼特色险种;另有葡萄种植户表示,由于葡萄产业尚未有财政补贴,商业保险费用较高,农户自己难以负担。
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保险覆盖广度上,不发达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还有提升空间。“一些有地方特色、种养殖较普遍的农产品没有纳入中央或省级财政补贴范围,市县财政力不从心,即使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甚至有全国品牌性农产品的种养殖户,也普遍认为以纯商业手段开办的农险保费负担重,投保积极性低。”
“一些农户和保险公司也反映了这个情况,地方特色产业由于规模比较小,风险相对集中,保险费率比较高,在没有财政支持的情况下,覆盖率不是很高。”湖北银保监局财险处副处长关劲松对记者表示。
目前,农业保险主要以政策性险种为主,商业性占比较小。王向楠建议,应采取地方特色农业目录清单管理方式,选择更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进入中央或地方财政保费补贴的范围,以保费补贴撬动特色农业发展。
比如,考虑将补贴资金使用权下放到县区政府,在满足中央补贴品种承保面积和数量的要求外,剩余补贴资金可根据本地农业发展的目标,开办能保障本地特色农产品的险种,由省级部门承担监督职能,中央则实施问责管理;或者,对总补贴水平和各分摊主体的比例进行调整,激励分散的小农生产向规模化经营发展。
据悉,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多地政府正根据当地特色,陆续出台补贴政策。
目前,湖北省油菜保险试点范围由5个县(市)扩大到44个县(市、区);棉花保险的试点范围由天门市扩大到15个县(市、区);森林保险试点范围由19个县(市、区)扩大到31个(市、区);农业大灾保险试点范围由14个产粮大县扩大到35个。全省已开办水稻(基础、大灾、完全成本、制种)、小麦(基础、大灾)、油菜、棉花、马铃薯、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森林等13个中央财政补贴型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