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央视爸爸居然拍网红了?
还一举拿下豆瓣9.3的高分。
这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哈哈,其实都不是。
因为此“网红”非彼“网红”,央视爸爸的这档纪录片拍摄的是网红城市重庆。
不管你去没去过重庆,相信你都会在抖音、微博中见识过重庆这座城市的神奇。
9D重庆在我们这些常居平原的人们来说,简直是个魔幻的存在。
外地人想凭借什么GPS、在线地图在这里横行天下,那是万万行不通的。
因为在重庆,当地图显示你已到达目的地时,实际上你极可能身处目的地的地下或上方高架。
从而莫名其妙的与目标擦肩而过。
而最近央视爸爸出的一款介绍重庆历史的纪录片《城门几丈高》,从条姐点开视频的第一秒,就被深深的吸引了。
不夸张的说,这首片头曲绝对是条姐听过最重庆的一首歌。
不止是歌词有着浓浓的老重庆街头风,词曲作者张蜀之还特意用重庆言子唱出了历史感。
而片中17首原创配乐,全部出自独立音乐人张蜀之之手。
再加上之前高分纪录片《西南联大》的导演徐蓓执导。
可想而知,本部纪录片绝对能拍出重庆,历史厚重感与时代感同在的奇妙交叠感觉。
而看完纪录片的条姐表示,《城门几丈高》真没让我失望。
影片先从大众熟悉的重庆“网红打卡地”开始。
2号线李子坝的穿楼轻轨列车。
充满科幻赛博朋克风格的魔幻“洪崖洞”。
熟悉的重庆扑面而来。
但一个纪录片可不能仅仅如此。
而《城门几丈高》就巧妙的以重庆曾经的17道城门为故事线索,回顾了这座城市百年前的光景!
为啥选择这17个城门作为讲述重庆故事的线索呢?
原来所处山城的重庆老城门可不简单。
早在公元前年,秦灭巴蜀之后,为巩固秦朝统治,张仪在故巴国国都江州(今重庆渝中半岛)始筑城墙,此为重庆城之缘起。
明朝初年,将军戴鼎依山围城、以江为池修建了十七座城门。
其中九座开门、八座闭门,由此形成了此后数百年重庆城“九开八闭”的格局。
城区是围起来了,可这样不规则的城池建设,怎么看都不像平原地区,那些方方正正符合规制的方城子啊。
但要知道在等级森严的古代,一定等级的城郭,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制。
可不能乱了尊卑。
那么在重庆这块不规整的土地上,怎样建造一个既符合规制,又符合现实条件的城门呢?
聪明的古人,在建造渝中半岛的十七座城池时,就按照“九宫八卦”的布局。
看似“不规则”重庆城,实则于大开大合之间,严谨遵循着中华古代建筑的逻辑和美学。
悠悠数百年间,重庆的城门已然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首先,朝天门。
相信去过重庆旅游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
朝天门作为一个重要的景点,游客往往兴奋而去,失望而归。
为啥?
看看如今的朝天门,早已失去了原来的城门形状。
只剩一个孤零零的门洞,上面书写纸三个大字“朝天门”。
还有未修建完成的来福士广场赫然挺立,仅此而已。
但为何“朝天门”仍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事情还要从那首《重庆歌》的第一句歌词说起。
“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
原来古代时期的朝天门,作为接待高官圣人进入重庆的第一道城门,地位举足轻重。
然而这样一个曾经荣耀的存在,在近代中国,却也经历了无数屈辱的历史。
清朝末年,随着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
重庆被侵略者“叩开”了城门。
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的重庆,遭到了来自世界的工商业冲击。
来自西方的探险家、商人和他们背后的资本,便紧紧盯住了长江上游的这块广袤内陆。
这其中就包括一位英国商人立德乐。
年4月7日,初抵重庆的立德乐站在扬子江(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
这个在半岛的崖壁上诞生出的城市,令他感到惊叹不已。
我冒着灼热的阳光
坐下欣赏美景
不论从哪一个方向观看重庆
其景致都令人陶醉
——[立德乐日记]
随后,在他写给英国的回信中,便明确的把重庆作为首批需要开通的通商口岸。
年,随着这名叫做立德乐的洋商,驾驶着小轮船“利川”号抵达朝天门码头。
随后,列强势力便争相涌入重庆。
一时间,重庆的港口商船往来、船工忙碌,简直号称“中国西部的利物浦”。
但在这看似繁忙的港口背后,却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彻底打垮。
渝商们原本倚重的成本和物流优势荡然无存,一大批民族工业由此凋敝。
廉价的中国货物快速外流,广阔的内陆市场也成了侵略者们吸血割肉的屠宰场…
转眼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了。
作为战时陪都的重庆,涌来了五湖四海之人。
自年开始,重庆人口迅速从47万增长到多万。
这座小城在一夜之间成为了中国的心脏。
面对突然压在肩上的家国使命,重庆一开始毫无准备,在物质供应、城市空间使用等诸多方面都无法与陪都的功能接轨。
首先就是因为人口的大量涌入,导致重庆房源紧张,房价一路攀升,迁移至重庆的人无房可租成为常态。
没有房子可住,怎么办?
大多数人选择住进“国难房”。
这种房子由竹子搭成、黄泥涂砌、野草铺顶,极其简陋,密度极高。
有没有很像洪崖洞的建筑风格?
没错,洪崖洞的原型,就是仿古战争时期“国难房”的建筑群。
只不过相比于如今结实的建筑,抗战时期的国难房根本抵挡不住日军的轰炸。
而且由于房屋密度太高,木结构居多。
一旦日军投下燃烧弹,重庆的街道便火光遍地,烧成一片。
为此,重庆决定开辟火巷,用宽大的马路将房屋隔开。
于此同时,在重庆的地层深处,还有着另一个庞大世界——防空洞。
在抗战时期,它是用来躲避空袭、拯救生命的庇护所。
每当警报响起,人们就涌进防空洞,日常生活也随之从地上转移到地下。
当时的重庆,甚至建造了可容纳44.5万人,多达处的防空洞。
但在今天和平的天空下,重庆的防空洞已成为市民避暑纳凉的所在。
在这里,人们可以摆龙门阵、打牌、吃火锅。
影像的物是人非,也让条姐深深触动不已。
感慨岁月变迁的同时,也发现了这些历史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种种痕迹。
也许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为什么要去了解那些早已离我们太过久远的时代?
条姐想了想,大概这就是探寻我们的文化源自何方的终极追问。
也许了解了我们是从哪里来,我们将往何处去的答案才会逐渐展现出来。
而这也许也是这部短短的纪录片,想同我们一起追寻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