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雅
/
利川耕读”
SUMMER
of
耕读进入第二周,同学们已逐渐熟悉与潮湿松软的泥土接触、与多姿多彩的自然生灵共生,朝往暮归的劳作成为生活的常态,月升星起时《瓦尔登湖》的讨论或一场夜话展现了耕读生活的另一侧面……
7月25日,我们离开了生活了10天的分水村,来到了海拔更高,风景更加秀丽,信号更差的棠秋湾村。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Part1/劳动”
让我们定下心来工作
黄瓜绑带
给黄瓜苗绑带,让瓜苗能沿着木架向上长,而不至于偏斜
7月23日,同学们在金龟村初次体验黄瓜绑带。第一次上手,大家难免有些磕磕绊绊,但是经过一下午的锻炼。大家已经熟练掌握了绑黄瓜藤的技巧。接下来7月27日在云雾山村的绑黄瓜藤同学们完成得又快又好。
将手头分到的塑料绑带一分为四五条左右的细条,找上一株高度约到膝盖的瓜苗,在给其留出一定的成长空间的前提下,用一条绑带将其与木架轻轻套上,再系上两个活结,一株瓜苗便处理好了。
绑带的工作难度不大,但困难在于多次重复的工作与反复的蹲下与起立。面朝土地背朝天,在炎炎的烈日下,同学们仍然辛勤劳作,历经两个小时最终完满完成任务。
在云雾山村,我们再次开展绑黄瓜藤的工作。八组同学们在张老师的指引下分散在大片田地中,将新生的黄瓜苗绑在木杆上。第二次做这项工作,我们明显都熟练了许多,不过一个小时,就完成了所有的任务。
挖土豆
7月23日下午,我们来到了四方洞村进行土豆挖掘和收集工作。
经过前几日的劳动,大家明白挖土工作是有一定强度的,而挖土豆的挖法又与之前单纯翻土不同:陇上没有苗的地方,用锄头横着挖掉散土就行;而一旦看到了陇上的根茎、土里翻出的土豆,那就要看准地方,高高地扬一锄头下去,再将整个土豆根茎一齐地翻出来抖散。这样的方法不只加大了强度,更是有着将土豆完整挖出的难度在。刚开始时大家总是将土豆挖断,后来经过农户的指导和反复的练习,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完整的一丛土豆越来越多。在灼热的天光中,在艰难的条件里,大家仍然保持着高涨的劳动热情。田间地里,不时响起大家因为偶有收获而发出的惊喜欢呼声。
挖土豆第一名!(队长刘光璞)
而收集土豆的工作也不简单,除了要眼疾手快,清晰辨识出和泥土融为一体的土豆果实外,偶尔出现的腐烂、软烂的土豆成为了大家最大的敌人。所带的手套经此一役,哪怕洗了两次也仍残存有让人难以忘怀的气味。最终收获了70袋,约斤的土豆。
覆地膜
7月25日下午,刚刚到达棠秋湾村的我们火速开工。
这次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扯掉地膜上残余的作物,清理旧的地膜,向田中均匀地铺上肥料,再次耕土并铺上新的地膜。每一组同学承包了五至六道田埂。地膜在土中埋的很深,如果不管不顾地拉扯会是地膜碎片遗留在土壤中,我们深知这会对土地造成的巨大损害,因此在劳作时格外小心翼翼。
扯掉地膜后裸露出来的土壤色深而湿润。正是我们掌心的这一块块厚土孕育出了又一季鲜嫩的果蔬。这样想着手下的动作,更带上了几分谨慎和敬畏。将点点白色的肥料颗粒均地分布在田垄中后,就到了同学们等待已久的时刻:我们要使用翻土机为下一季的种植做准备。这是我们耕读以来第一次接触机械化的农业用具,听见柴油机嗡嗡的轰鸣声,看见机器驶过的土地上出现了一条条整齐的沟壑,大家都发出了惊喜的呼声。
拿起长长一卷地膜来完成工序的最后一步。一位同学作“开路者”,将黑色的地膜在田间舒展铺平,剩下的同学们就跟着农夫有样学样,用脚踩住地膜的边缘,将其覆盖以泥土以达到固定的作用。经过一下午的努力,两亩地的又重新充满着生机。
摘卷心菜
7月26日,伴随着清晨的阳光,我们的一天从摘卷心菜开始。
一些同学用菜刀将卷心菜的菜根砍断,而另外一些同学将摘好的卷心菜整齐地码放在筐里。看着一筐筐水灵灵的卷心菜,同学们成就感满满。
但村民说,今天一上午摘下的卷心菜毛重斤,其中被认定斤。1斤可以换2角钱,上午同学们全部劳动价值一共元。听到这番话,大家兴奋的心情瞬间变得沉重起来。农民伯伯日复一日地辛苦劳作,汗流浃背,但收入却是这样的微薄!
打理山药
7月26日,在大垭村,我们帮山药除草以及牵藤,山药藤特别具有依附性,不论是什么草都会缠绕好几圈,必须一个个把它从草上摘下来缠绕回渔网。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是:山药藤一定要从右往左绕。
下午同学们总共除了5亩的杂草。
摘西红柿
7月23日上午,经过一段颠簸的车程,我们来到金龟子村摘西红柿。
走进西红柿地,同学们纷纷弯腰,在青红不一的西红柿群中寻找红彤彤的西红柿。掐茎的时候要格外小心,防止弄破了西红柿的外皮而影响售卖。不少西红柿进入了同学们的肚子里,让同学们感受到原生态西红柿的甜美。
打理烟叶
这天早晨,同学们前往山间摘烟叶,在摘烟叶前,特宝特意提醒同学们:“大家摘的时候轻一点,一片烟叶值2角钱呢。”为了保护烟叶,走在烟叶地里,大家都不是走过去,按特宝的话说,应该是“滑”过去的,扭曲的身体在烟叶地里若隐若现。
在往回走的路途中,有同学点燃了一片小烟叶,青叶里泛起了熟悉的烟味。
同学们来到烟叶田,为烟草植株处理枯枝败叶
大黄除草
一边赏景,一边上山;一边下山,一边除草
7月27日,同学们沿着云雾山村的小路徐徐上行。
山坡上种植着大片大片的大黄,在伟特老师的号召下,同学们一边下山,一边给斜坡上的大黄摘除杂草。斜坡上摘除杂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拔起大黄根部杂草的同时,还要时刻保持着身体的平衡。好在同学们很快熟练掌握了给大黄拔草的技巧。随着同学们的离开,也带走了大黄根部的杂草。
7月28日晚,在一天的劳动之后,团堡镇委张书记、杨镇长、谢委员亲临现场与大家座谈,了解同学们对这次耕读的建议与想法。在交流中,同学们更加了解了团堡镇现状与基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并积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交流氛围愉快热烈,大家都从这次座谈中收获良多。
“Part2/读书交流”
踮起足尖,把最灵敏、最清醒的时刻,献予阅读
所有同学齐赴避暑山庄,围坐起来进行了一次《瓦尔登湖》的集体讨论。20分钟的内部讨论后,各组分别对本组的阅读进展、文本中有价值的问题以及同学们对劳作的感悟做了一个简短的汇报。同学们很多有价值的思考在这里相互碰撞,甚至汇报结束后,我们都意犹未尽。
“Part3/帮厨”
我烤熟的,正是我的真正的米粮的果实
在分水村的最后一天。大家搬着小凳围坐在后厨,开始给土豆削皮,准备自己的午餐。住宿点没有提供平日超市里卖的那种削皮刀。我们的工具是用几小块铁皮钉在一小块木板两端上做成的小刀,一头削,一头剜。工具虽简陋,然而很小巧趁手,正好对付这些个头不大而且歪头瘪脑、沟壑纵横的土豆,而且铁皮不锋利,没有削破手的危险。
另些同学负责更具技术性的削莴笋,这需要用到菜刀。一开始大家因为怕伤手而削得很慢。而且因为控制不好下刀深浅,连皮带肉一起削,使得莴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瘦下去。后来经过住宿点的叔叔一番指点——从莴笋细嫩的一头平着入刀,就能很丝滑地削开一层薄薄的莴笋皮,然后再按住刀面就可顺势将莴笋皮整个拉扯下来。这一技巧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劳动效率。然而用刀对于不常下厨的我们还是有些危险,有同学在切菜时伤到了手指。
除了处理食材,同学们也亲自掌勺。住宿点叔叔阿姨们手把手指导没有做饭经验的同学们应该何时放油、何时放盐、放多少盐、何时起锅,最终做出了受到大家一致好评的青椒炒蘑菇、木耳炒莴笋等几道菜。一些会做饭的同学则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给大家在分水村最后的晚餐添了炒西葫芦、鱼香肉丝等新菜式。
在云雾山村,同学们亲手采集了新鲜的粽叶。在接下来的一天,在棠秋湾村,大家在当地人的指导下学习包粽子。虽然一开始磕磕绊绊,但是最终的成果是让人欣慰的。大家享受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喜悦。
采摘粽叶
包粽子
“Part4/登高”
大地是活生生的诗歌,像一株树的树叶
一天的劳作之后,金子山林场的徒步使我们得到了短暂的休息。逐渐向森林内部前进,坚实的水泥路变成了坑坑洼洼的土路,接着又变成了崎岖蜿蜒的山间小路。
穿过了光影斑驳的树林,我们来到了金子山的顶峰,俯瞰团堡镇和眺望远山的喜悦把登山的疲惫一扫而空。在金子山的四个小时,让我们跟自然的距离又近了一些。
SUMMERof
“Part5/同学体悟”
它们之有利于我们生活,将胜似黎明或阳春
刚刚收完土豆回来,精疲力尽但是很有成就感。劳动的时光真的很纯粹,在田间丢开手机,丢开烦扰,感受着自然的和风与日晒,鼻尖是泥土和庄稼的清香;虽然没有参与到播种等过程中,但还是在采摘时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好像就此对美好的生活更多了一份期待似的。和朋友们唱唱歌、聊聊天,互相帮帮忙,有时还拿条蚯蚓去吓唬对方……实在是很难得的相处机会!希望以后能多一些时间在田间劳动,多一些机会感受自然,也希望我们没有给农民伯伯带来太大的麻烦,祝他们年年丰收~
刘思羽
此刻正是子夜,我听到窗外小雨淅沥,一梦起来又要顶着阴云看《瓦尔登湖》了。我还记得,小时候自己很能把红领巾系得好看,于是那时臆想,以后要每天给孩子亲手系红领巾,也同时害怕时过境迁手艺生疏。挖土豆亦如是。当我好不容易花一下午掌握了用蹩脚农具挖出完整土豆的技能,却可能一生不和这项技能再见(除非我在二十年后成为特宝一样的存在)。所以当我们在谈论耕读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我想起思羽。每次做农活到汗流浃背之后,我便絮絮叨叨和思羽聊自己的往事。大多是本不愿提及的伤心过往,提及之后也并不脸红羞涩,反倒像讲他人的故事。我想起凯歌。常常在一起干活,他从不偷懒,待人接物也一往地和气,总是傻笑,说我喜欢蹦格格不入的怪话。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十北一楼的沙发。后来,我们面试通过,成为了国交的一员。在荷塘的子夜,我仍絮絮叨叨同他讲过在乎的感情与真切的生命。我想起奕飞。他的嗓音总是很洪亮,这两天在颈上套一条很吸水的毛巾,大家都说他像一个资深农民。可耕读的谁,又不是土地上的过客呢?一民最近总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