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碧婆婆独自从坡上砍柴归来。
岁的张文碧与70岁的七儿子、62岁的七儿媳。
文斗乡自然风貌优美。
黄土工作站赶集时,街边卖菜老农,年龄多在80岁以上。
86岁的秦光萍婆婆白天喂猪、操持家务,晚上抽空做布鞋,自己穿针引线。
91岁的余翠娥自己种菜吃,一有空就去捡垃圾。
来源:湖北日报文/图记者周芳星星通讯员唐旭文静
偶然听闻,在恩施州利川市最西端的大山中,住着一位百岁婆婆张文碧。
她身体硬朗,性格直爽,一天一斤苞谷酒,医院都没进过,每天还砍柴种地。
10日,记者慕名前往探访。
每天砍五六十斤柴,苞谷酒当茶喝
找到张文碧婆婆并不容易。从利川市出发,驱车2个半小时抵达文斗乡黄土工作站黄连村,再走过7公里泥泞的山路,爬上海拔多米的山坡,婆婆的家就在山头。
这是一幢四间房的木屋,放眼望去,远处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的山峰,四周没有一户邻居。刚刚下过的一场雪,让空气格外清新。
婆婆和她70岁的七儿子杨胜邦、62岁的七儿媳程玉柏住在一起。
敲开门,婆婆正在灶屋里烤柴火,一顶枣红毛线帽遮不住她花白的头发,额头、脸上皱纹却不多。
雪后寒冷,树叶都结了冰,婆婆竟只穿三件夹绒上衣,连棉袄都没穿。
“村里说你们要来,我才硬是把她留在家里。”杨胜邦说,母亲每天上山砍柴,早上9点出门,下午4点回家,雷打不动,除非天气特别恶劣。
砍刀、背篓、拐杖,是婆婆的三件宝。她独自一人出门,在山上干活7个小时,中途一般不吃饭,顶多夏天时带一瓶酸奶。
在杨胜邦看来,母亲能长寿的最大秘诀,就是爱劳动。
“不动不舒服,小儿子住在街上,接我享福,住了几天我就要回来。”
“我一天要砍五六十斤柴,一次背一二十斤回来,一天背三回,背篮子起身有点吃亏,其他不觉得吃亏。我还种了两亩苞谷地。”婆婆打开了话匣子,话语清晰。
“她中午喝了苞谷酒,一喝酒话就蛮多。”杨胜邦说,一天下来,母亲一般能喝一斤,他们都是在村里打5元一斤的苞谷酒,52度。
“我不爱喝茶,口渴就喝口酒,身子暖和。”婆婆说。
爱劳动,胃口自然也好。婆婆习惯冬天吃两餐,夏天吃三餐,每餐都能喝下两碗稀饭,儿子笑说自己都比不上。虽然日常多以白菜、萝卜佐餐,但只要做肉,婆婆可以一人吃下一碗。“只要给我做,天天都吃得下。”婆婆乐了,很自信。
良好的作息习惯,更让城市夜猫子自愧弗如。婆婆每天傍晚5至6点上床,早上7点起床,可足足睡饱10多个小时。
后代有多人,乐做善事不结怨
张文碧婆婆曾饱经生活磨难。她18岁生第一个女儿,共生育11个孩子,前5个孩子不幸夭折,只存活6个。
现在,婆婆已是五世同堂,玄孙都上学前班了。一大家子聚齐的话,有多人。
6年前,71岁的六女儿去世时,为避免婆婆伤心,家人一直瞒着她。
“好在她整日只关心劳作,女婿和孙子不时来走动下,一直糊弄到现在。”杨胜邦说。
他告诉记者,母亲生于年,今年腊月二十八,就满岁了。
老伴儿早在婆婆40多岁时就因病过世,从此她一人撑起一个家。艰难困苦中,曾有人劝她改嫁,被婉言拒绝。
提起过去的岁月,婆婆眼角滚下一滴大大的泪珠。“早些年穷得没吃的,就吃野菜,吃树皮,连玉米面都见得少,即使自己不吃也要给孩子吃。”她回忆,自己好强,自然灾害时期,乡亲们叫她一起去领救济,她却坚持自力更生,白天种地,晚上割猪草,勤扒苦做养大孩子。
穷成这样,婆婆还乐善好施。每逢乡邻整酒,总要送上心意。而她自己,大到子女婚嫁,小到母猪抱仔,从来不声张。
一次,家中来了位乞丐,当时仅有两碗饭。看看一屋子嗷嗷待哺的娃儿,婆婆毫不犹豫地分给乞丐一碗,一屋孩子分另一碗,自己颗粒未沾。
婆婆性格直爽,事情不往心里藏。即使现在,儿子已年过古稀,婆婆看不过眼的事都会直接提意见。“不礼貌、说错话,都该讲。”婆婆讲话有理有据,思路清晰。
想去北京看看,又担心花钱
走过一个世纪的张文碧婆婆,一辈子没出过大山。至今,去过最远的地方是重庆丰都县。
她不知道什么是火车、飞机,也不知道什么是皮包、电脑,甚至连电视都看不懂,只知道里面有人影晃动。
她最熟悉的,就是这座山里的木屋和几公里外的山坡。吃饭、睡觉、砍柴、种田,日复一日。
“想去武汉看看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婆婆坚决摇头,“去了没地儿住。”
儿媳程玉柏笑说,她年纪大了,还是有些糊涂了,孙儿孙女都认不全、记不得了,有个孙女在武汉生活也不知道。
“那去北京呢?”
“不去,要准备明年春耕。”婆婆仍旧一口否决,但这个提议显然让她欢喜。停了两秒,她又问:“去几天?要花好多钱?”
一屋子人都笑了,原来婆婆是怕花钱。让人心酸的是,婆婆这辈子其实都不认识钱,大米、布料都是用她种的苞谷、挖的蕨根、磨的蕨粉以物易物而来。
黄连村村支书刘德光说,每天呼吸山野新鲜空气,吃无污染蔬菜,喝纯净山泉水,加之勤劳作,老人身体硬朗。只要家人允许,他们愿协调力量,帮老人实现出去走一走的心愿。
链接
探秘鄂渝边界的长寿村
见到张文碧婆婆,记者啧啧称奇。没想到当地人说,穿针引线、种菜砍柴、洗衣做饭……这生气勃勃的生活图景,在这一带,竟是众多高龄老人的常态。
文斗乡黄土工作站,与重庆市石柱县仅一河之隔,除黄连村外,还辖有土池等8个村。今年8月,在这里做项目征地拆迁的利川市工作人员梁文军就发现,村里高龄老人真不少。
到底有多少?根据文斗乡派出所调出的最新户籍资料,这9个村有80-84岁老人人,85-89岁82人,90-94岁39人,95岁以上12人。
91岁的婆婆忙着捡垃圾
敲开土池村光明街70号门,身穿红棉袄的余翠娥婆婆,笑声爽朗地迎我们进屋。
30年前,余婆婆老伴去世。她自食其力,摆过小摊、卖过米浆粑粑。如今,91岁的她还是停不下来,又开始捡垃圾,每天起早贪黑。
“垃圾多的时候,每天只吃一顿饭;平时吃两顿,从来不吃零食。早睡早起。”余婆婆身板硬朗,面色红润,生活却不算规律。
她带我们到后院,满目青山的映衬下,一片碧绿的菜地,长势惹人。“都是我种的,你们爱吃啥,自己拔。”
余婆婆告诉我们,她独自居住,60岁的儿子还在外地打工。“我自己没啥好担心的,很少生病,就是牵挂儿子还没成个家。”
在余婆婆对门的小卖部门口,86岁的秦光萍正在飞针走线做布鞋。
她虽然只有一只眼睛能看清,穿起针来却毫不含糊,又准又快。一双鞋,能卖20元。她还养了两头猪,每天上山打猪草,下山后给一家五口人做饭。
“她精力好,干活停不下来,从来不睡懒觉,天一亮就起床。她胃口也好,每天三顿饭,每顿还要喝一两苞谷酒!”秦婆婆的孙女说。“高龄老人都爱劳动。”土池村村支书刘德光介绍,每逢村里赶集,多米长的小街上,挤满了四乡八里的村民,不少是8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身体硬朗,早早就从家中背菜到街上来叫卖。
85岁的婆婆照顾93岁的亲家
85岁的陈立芝婆婆耳聪目明,开朗乐观。3年前,因为咳嗽,她不得已戒了土烟,但每餐还是必须喝2两苞谷酒。
除了种菜、做饭,陈婆婆还有个特殊任务,照顾93岁的亲家婆婆沈习周。她已和亲家婆婆共同生活了五六年,感情要好,从不吵嘴。生活习惯也很合拍,偏爱素食,粗茶淡饭。
“我没什么烦恼,也记不住烦恼,不操心。”陈婆婆说,她一辈子不认得钱,也不管家里的账,想不出有什么好担心的事。
闲暇之余,她会和亲家一起看电视,“我喜欢《弘一法师》那个电视剧,现在怎么不放了?”
陈婆婆和孙女、重孙住在一起,老少四代人,有老人的安详,又有重孙的热闹。
住在她家隔壁的88岁的陈发学老人,也有一个安逸的晚年。虽然儿子50多岁去世了,但儿媳和孙子尽心尽力照顾他,邻居们都夸陈爹爹福气好。
陈爹爹有个绝活,会看八字。“年轻人吵架找我,看八字找我,我都劝他们,家庭和睦最重要。”
梁文军感叹,心态好、开朗乐观、家庭团结,也是高龄老人的一个共同特点。
谁能解开长寿密码
“我们这里一般人的寿命都在80岁左右,有几位老人活到岁才逝世。”刘德光说,黄土集镇上这条多米长的小街,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0多位。“好多医院。”84岁的唐开银说,他耳聪目明,闲时打打麻将,现在生活富足了,他的目标是活岁。
由于区位偏远,交通闭塞,黄土工作站所辖的这9个村经济较落后,仍然沿袭传统的农耕生活。走进村落里,平常难得一见的石磨、风车等,仍然保存完好。
谈及长寿原因,刘德光认为,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他们呼吸的是山野的新鲜空气,喝的是山上干净的山泉水,吃的是自耕自种的原生态食品。虽然老人们年轻时都吃了不少苦,但个个乐观开朗,热爱劳动,家庭和睦。
钟祥市长寿研究会会长王运贵介绍,中国长寿之乡的评定以县市为标准,暂无长寿乡村的标准。现行的中国长寿之乡有一系列标准,其中3条为硬指标:10万人中有10位百岁老人;人均平均寿命76。8岁;80岁以上老人占60岁以上人口达14%。
对比这一标准,1。1万余人的黄土工作站辖区,有百岁的张文碧婆婆,生于年11月的王永龙爹爹也即将百岁;80岁以上老人占60岁以上人口比例已达16。2%。“长寿村”有哪些奥妙?这片土地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神奇?还有待专家进一步揭秘。
附:9村老人年龄段统计表
●60到69岁:人(男)
●70至74岁:人(男)
●75至79岁:人(男)
●80至84岁:人(男82)
●85至89岁:82人(男44)
●90至94岁:39人(男18)
●95岁以上:12人(男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