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市白鹊山片区村庄规划初步成果公示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公示信息
利川市白鹊山片区村庄规划图
利川市白鹊山片区村庄规划(-年)
公示说明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白鹊山、求男台、土桥、笔架山、交椅台、分水、黄泥坡7个行政村辖区范围,国土面积为42.61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年,其中近期为-年,远期为-年。
三、发展定位
片区位于凉都利川市城区和团堡集镇中段,距利川城区7公里、团堡集镇5.5公里,承接利川城区、团堡集镇外溢功能且共享城区、集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故将片区村庄类型定位为城郊融合类。
基于对片区传统文化、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等梳理,融合区域发展需求与村民诉求,将片区定位为中国富硒村·国际健康谷。围绕定位,努力将片区打造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片区、硒文化展示体验的第一窗口、国际康养度假目的地和国际山地运动目的地。
四、发展规划
(一)人口规模预测
规划预测到年村庄总人口为人;至年,村庄总人口为人。片区日最高旅游接待人口约为3.8万人。
(二)空间发展结构
根据片区现状产业及资源分布情况,考虑未来整体发展方向,规划形成“一轴一带两廊五区”的村域空间发展结构。
一轴:即依托国道,打造集中彰显片区文化特色的土家风情民宿旅游轴;
一带:即以北部清江古河床为载体,打造清江古河床山地运动发展带;
两廊:沿土笔路和黄龙路形成的两条产业发展走廊;
五区:依据各片区资源特色,划分五大分区。具体为:富硒现代农业区、生态保育区、山地运动休闲区、民宿康养度假区和传统农耕体验片区。
(三)产业发展规划
1.产业发展目标
按照“产业兴旺”的总体目标,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国际健康谷发展目标,构建以生态文化旅游为主导,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商贸加工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将片区打造为富硒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区。
2.产业发展策略
借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农田连片提质,盘活建设存量和特色空间,形成高价值产业发展载体,以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为主攻方向,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重点打造3+1产业集群(“3”指三大基础产业,包括智慧农业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富硒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1”指一个特色引领产业:康养度假产业集群),并结合高精端、高科技发展思路,实现产业特色化、品质化发展。
3.产业发展布局
依据片区各村产业发展基础和特色,将片区产业分为农业创新示范区、民宿康养示范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区。
4.旅游发展规划
(1)旅游发展思路
以“富硒健康主题”为指导,以“全域旅游”为统领,以大景区的标准打造白鹊山片区旅游,重点推进“游线、节庆、景区”旅游三驾马车建设,构建“3+2+N”旅游体系(三条精品游线、2大主题节庆、N个旅游景点),创建国际康养度假目的地。
(2)旅游游线规划
依托国道、观光道、通村路打造“3+2”旅游线路体系,整合旅游资源。打造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包括以地质文化为主题的古河床探秘游线,以民宿为主题的醉美休闲度假游线和以富集龙船调、乡土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的国道为依托,打造的地域文化集中体验游线;两条主题旅游线路,主要为以国际山马赛道为依托的山地运动主题游线,以及起串联作用的乡土人情体验游线。
(3)旅游节庆规划
依托片区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富硒优势资源,打造“运动+康养+度假”大健康产品体验,打造硒村国际山地运动嘉年华、硒村康养避暑文化旅游节两大节庆,涵盖赛事、论坛、博览会、土家民俗表演,具体包括国际山地马拉松、山地公路自行车竞速赛、公开水域游泳赛、国际康养论坛、硒产品博览会等。
(四)国土空间利用规划
规划坚持生态、耕地底线思维,以产业兴旺、村民富裕为目标,以保产适开发为路径,规划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实现耕地新增9.11%(79.09公顷);确保生态用地维持在70%以上;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增至24.93公顷,确保片区富硒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同时增加农村道路、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设施用地,保障民生设施需求。
国土空间利用统计表
土地利用统计表单位:公顷、%
一级分类
二级分类
规划基期年
面积
比例
农业用地
耕地
.51
20.50
沟渠
8.46
0.18
园地
51.35
1.11
小计
.33
21.80
生态用地
林地
.51
70.39
湿地
7.54
0.16
水面
22.29
0.48
小计
.34
71.03
建设用地
二类宅基地
96.85
2.10
行政办公用地
1.95
0.04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24.93
0.54
工业用地
4.26
0.09
公路用地
21.06
0.46
医疗卫生用地
1.63
0.04
公用设施用地
5.96
0.13
公园绿地
3.09
0.07
农村道路
72.50
1.57
区域公用设施用地
0.05
0.00
特殊用地
0.35
0.01
设施农用地
7.81
0.17
社会停车场用地
4.67
0.10
农村社区服务设施用地
3.75
0.08
中小学用地
2.94
0.06
社会福利用地
1.10
0.02
二类住宅用地
74.53
1.61
环卫用地
0.14
0.00
广场用地
2.34
0.05
公共交通场站用地
0.33
0.01
体育场馆用地
1.05
0.02
小计
.28
7.17
合计
.95
.00
1.生态空间规划(1)规划布局片区生态空间包括林地.51公顷、湿地7.54公顷和水面22.29公顷,用地面积约为.34公顷,占总面积的71.03%。(2)规划管控生态保护红线保护要求: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从事任何原住民正常生产生活以外的建设活动。一般生态空间保护要求:不得进行破坏生态景观、污染环境的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应做到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2.农业空间规划(1)规划布局片区农业空间包括耕地.51公顷、沟渠8.46公顷、园地51.35公顷,总面积.33公顷,占片区总面积21.80%。其中包括4.56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占农业空间总用地面积的45.27%。(2)规划管控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一般农业空间保护要求:不得随意占用耕地,确实占用的,应经村民小组确认,村委会审查同意出具书面意见后,由镇政府按程序办理相关报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在耕地、园地、及其他农用地进行非农建设活动,不得进行采石、挖沙、采矿等活动。不得擅自或变相将设施农用地用于其他非农建设,并采取措施防止对土壤耕作层破坏和污染。3.建设空间规划(1)规划布局片区建设空间总用地面积为3.28平方公里,主要通过补充二类宅基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和社会停车场用地、农村社区服务设施用地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强化片区宜居、宜业、宜游环境。宜居类用地结合产业、基础设施布局,片区各村均设置一处集中居民点,规划二类宅基地96.85公顷、二类住宅用地74.53公顷,同时规划农村道路用地72.50公顷、行政办公用地1.95公顷、医疗卫生用地1.63公顷、公用设施用地5.96公顷、公园绿地3.09公顷、中小学用地2.94公顷、社会福利用地1.10公顷、广场用地2.34公顷、体育场馆用地1.05公顷和农村社区服务设施用地3.75公顷,以营造片区舒适宜居环境。宜游类用地依据优势资源的分布以及观光路线型,规划24.93公顷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4.67公顷社会停车场用地等支撑旅游发展用地,以推动片区全域旅游的发展,实现全民富裕为目标。宜业类用地在农业空间和旅游服务类用地基础上,规划工业用地4.26公顷、设施农用地7.81公顷,以推动硒产品加工、设施农业等富有片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升片区全产业类型的核心竞争力。(2)建设用地指标管控本次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参照《国土空间规划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控制指标和管控要求参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恩施州村庄建设管控规划中的有关要求。建设用地指标控制一览表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控制指标及要求
农村宅基地
参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村庄建设管控规划中的有关要求
农村社区服务设施用地
行政办公用地
容积率≤2.0
建筑密度≤35%
绿地率≥25%
文化用地
容积率≤2.0
建筑密度≤35%
绿地率≥30%
教育科研用地
容积率≤1.5
建筑密度≤30%
绿地率≥35%
体育用地
容积率≤1.5
建筑密度≤35%
绿地率≥25%
医疗卫生用地
容积率≤2.0
建筑密度≤30%
绿地率≥25%
商业用地
容积率≤3.0
建筑密度≤45%
绿地率≥15%
一类工业用地
容积率≥1.0
建筑系数40-60%
绿地率≤15%
交通场站用地
容积率≤1.2
建筑密度≤40%
绿地率≥15%
10
公用设施用地
容积率≤1.2
建筑密度≤45%
绿地率≥15%
公园绿地
容积率≤0.1
建筑密度≤10%
绿地率≥70%
广场用地
容积率≤0.1
建筑密度≤10%
绿地率≥50%
区域公用设施用地
参考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村庄建设管控规划中的有关要求
公路用地
殡葬用地
(五)道路交通规划1.道路系统规划规划村道路系统主要由对外交通、村庄干路、村庄支路组成。至规划期末,片区将形成“两横一环”的道路网架。其中“两横”为国道和团堡绕镇线;“一环”为片区环状观光道路。(1)对外交通对外交通由国道、团堡绕镇线组成。规划保留现状国道,其道路红线宽度9米,西连利川城区,东至恩施市,结合旅游开发需求,规划实施其道路沿线的美化亮化工程。并依据团堡绕镇线交通规划设计,规划团堡绕镇线,道路红线宽度23米,东西贯穿片区,西接利川城区,东至团堡集镇;为带动村域旅游发展、加强片区与利川城区及团堡集镇的联系,建议团堡绕镇线在设计阶段优化平纵面,合理预留绕镇线与本片区内部交通的交叉口,共规划四个交叉口,以加强村内道路与团堡绕镇线的连通性,进一步提升片区内部交通的便捷性。(2)村庄干路结合片区干路现状、旅游景点布局,规划新建干路5条,道路红线宽度8米,分别为笔架山村5组路段、3组至2组路段、交椅台7组路段、白鹊山村7组至6组路段、土桥村的10组至白鹊山村的11组路段,以增强区域内村庄干路的连通性,并规划完善干路的等配套设施。(3)村庄支路结合村庄居民点、旅游景点及产业布局,优化村庄支路系统。规划新建支路3条,道路红线宽度为4.5米。至规划期末,实现七个村道路通向居民点土石路均硬化,路面材料以水泥、沥青为主,村庄道路硬化率达到%。2.静态交通设施充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结合村庄综合停车需求,规划采用规划采用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的停车方式,集中式以地面停车方式为主。规划保留白鹊山民宿广场现状地面停车场,并规划新建八处停车场,分别为笔架山两处停车场、交椅台三处停车场、土桥两处和白鹊山一处停车场,共计4.67公顷,用以满足本地居民和旅游人口的车位需求。分散式停车主要为各家院内停车。同时,承担乡村居民农家体验游的居民民宅前还需结合自身接待能力考虑游客停车需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