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陈俊通讯员赵万佳牟联祥
“您好,您从境外回来,请配合防疫工作。”3月30日,正在利川火车站开展人员查验的东城派出所副所长杨蓥,对刚刚出站的邓先生说。
将邓先生的身份信息读入设备,“利川市出入人员信息登记表”的小程序立即分析数据,“涉及高风险区域,请注意”醒目的预警提示1秒之内弹出。邓先生国外旅居史一栏清晰显示他刚从伊朗回境,杨蓥带着邓先生通过专门通道出站,同时联医院体检并按规定隔离。
防疫期间坚守卡点2个多月,杨蓥自创“黑科技”,开发了一套“利川市公安局卡口查验系统”。原本要耗时50多个小时的信息登记,如今只需4个多小时就搞定。卡点拆除后,这套系统又在火车站派上大用场。
不忍群众和同事挨冻
自创研发登记小程序
回想1月26日,利川封城,杨蓥便在高速利川东卡口执勤。
当时,每天面对大概名人员的信息查验、采集。“时间、姓名、身份证号、出发点、目的地、车牌号、同行人员、有无疫情高风险区旅居史、健康证明、通行证......”卡口进出人员基本情况都是采取手工登记,登记完成后,测体温放行。
时值寒冬,看着冰雪打在群众脸上,战友的登记材料被雪花覆盖,杨蓥特别心疼。查验完成后,当日值守民辅警还得将所有信息输入到电脑上,形成电子表上报。手工登记查验不仅耽误时间较长,加上手写错误率、信息采集不完整,还不利于后期信息上传、汇总。
杨蓥算了一笔账,从手工登记、了解人员情况到做成电子表上报,一个人最快也需要4分钟。出入群众的活动信息、动态轨迹也无法识别,全靠旅客主动报告,若有隐瞒,只能后期上报后再识别查询,开展流调工作,增加了防疫工作难度及疫情感染风险。有时等候查验的人员较多,登记速度慢,等待时间长,就会造成卡口拥堵,也不利于方便群众。
杨蓥就想着,如果有一个程序只需要身份信息就能自动登记,匹配完成查验工作,实现动态监管,既节约时间又科学管控,还能为群众出入提供便利。有想法就要着手干,杨蓥便联合昔日好友,结合自身一线岗位工作经验,发挥自己计算机特长,坚持“信息主导、综合管控、数据盯防”的工作原则,自创研发了一个小程序“利川市出入人员信息登记表”。
这个“黑科技”依托居民身份证阅读器,以电子表格为基础,添加并及时更新全市出入人员活动轨迹大数据,同时做好保密工作。出入人员只需把身份证放在刷卡器上,基本信息便直接在表格中自动填写,防疫民警只需要查看通行证明,并将通行信息录入表格即可。这样既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约了人力,同时数据可以实现直接精准上报。从原来人信息输入电子表完成上报的54小时直接缩短为4.5小时,节约了大概49.5小时。程序后台还会自动识别高风险人员进行预警,在用户不主动报告的情况下也会精准识别。
这套程序上线后,不但减少了利川各边界、高速卡口查验工作量,节约了查验时间,还能让信息汇总一目了然。
有了健康绿码以后,操作就更方便了。现在在火车站、汽车站只需要出示身份证和绿码,民警将身份证放在识别器上,2秒中的时间就能获取基本信息及高风险区域预警,只需填写出发地、目的地及通行方式,便完成查验登记,真正做到“亮码验证”便可放行,旅客可以快速通过,便民利民。
目前,该程序在高速及火车站各卡口共识别高风险人员35余人,有效实现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目的。如今,为确保人员安全有序流动,杨蓥研发的“人员查验程序”在火车站、汽车站广泛运用,并得到周边县市的借鉴推广。
筑牢卡子甘当钉子
离别妻女坚守疫线
“哪里缺人手,我就去哪里……”杨蓥说。
疫情防控开始以来,在执勤卡点、街面巡查、火车站值守点,杨蓥不分昼夜,多点间来回奔波,没有休息过一天。8个集中隔离观察点、6个医学观察点安保……他一人多岗,身兼数职。
正月初二是封城后形势最严峻的时候,作为突击队员的他24小时坚守在执勤卡口上。在高速利川东卡口,冰雪打在脸上,雨水浸湿鞋子,登记材料被雪花覆盖,握笔的手指变得僵硬,这些都难不到他。
对欲进入城区的人员耐心做好劝导和劝返工作,杨蓥苦口婆心当好劝导员;对按政策送集中隔离的滞留人员,提供生活必需品,杨蓥不辞辛劳当好服务员;在医学观察点,他总是将布控值守工作做到万无一失,先期做好安全检查不漏一处,为被隔离人员提供绝对的安全保障。同时,每天与被隔离人员电话沟通,适时掌握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困难。严格按“三区两通道”设置要求执行,与医护人员协同配合确保内部不交叉。
在街面巡逻时,杨蓥保持理性、平和执法,通过反复沟通把握群众心理,依靠法律宣讲耐心劝导不按要求出行的人员。他的耐心、爱心,带动很多“闲逛人”主动当起义务“宣讲员”。
抗疫期间,无论是年夜饭,还是父母寿辰,杨蓥都没有时间回家看上二老一眼。不管是妻子生病,还是爱女的抱怨,都只能心怀愧疚强忍眼泪,咬着牙挺过去。因爱人在距离城区10多公里的乡镇工作,年仅10岁的幼女,只能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乡下。隔三差五的夜晚,女儿都会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