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凯迪拉克CT6沃尔沃S90林肯大陆,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发病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42547.html

本文是驾仕派的原创文章,来自撰稿人鱼非鱼。

在过去的年,汽车行业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二线豪华品牌纷纷推出了新的旗舰轿车。

凯迪拉克原来的XTS虽然尺寸比没有加长的E级、5系和A6更大,但售价相对较低,而且是前驱平台,更像是雷克萨斯ES这种靠低价取胜的车型,新推出的CT6号称对标宝马7系,实际售价则至少不低于领衔中大型(C级)轿车的奔驰E级;林肯复活了经典的Continntal(大陆)车系,久违地将旗舰轿车的价位拉升至与德系三强相似的级别;沃尔沃用S90取代了S80,数字上的变化也预示着吉利时代的沃尔沃对这款车寄予的厚望;此外,现代将捷恩斯车系独立为新的豪华品牌,也是用全新设计的G90作为旗舰。

这几款车里面除了G90售价更接近奥迪A8、宝马7系和雷克萨斯LS这些D级车以外,其他的都更接近于以E级和GS为代表的C级车,但与此同时又是各自品牌最贵也是最大的轿车。虽然目前SUV的风头更劲,但在真正车迷和行业内部人士包括从车企自身来看,大型轿车才是行驶品质的极致体现——在保证乘坐空间的同时也能提供顶级的高速巡航稳定性和舒适性。

虽然二线豪车品牌在技术水平上的积累上可能不如德系三强和雷克萨斯(我把雷克萨斯看作准一线),但这几辆车却是他们的门面——相比一线品牌对C级车的研发,他们可能投入了更多的资源和努力。因此,我这次就对凯迪拉克CT6、沃尔沃S90和林肯大陆这三款各自品牌的旗舰轿车进行了对比试驾,看看二线豪华品牌旗舰轿车的水平究竟如何。

空间和座椅:林肯大陆毫无疑问的胜出

对于这个级别的消费者来说,乘坐的舒适性是至关重要的。在美国市场因为人工成本极贵,而车价相对便宜,这个价位的车主是不可能雇得起司机的,又不存在官车概念,所以后排相对次要,但起码前排乘坐也应该足够宽敞。而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该级别的车型是传统的商务/公务车,主要用户很可能是坐在后排的,即使现在个人买家越来越多,也有很多人是希望兼顾商用的。

就这三辆车来说,林肯大陆毫无疑问在这个环节胜出。

单从尺寸来看,林肯大陆和凯迪拉克CT6就比没加长的S90大了一圈,更接近于奔驰S级的水平。但林肯大陆与CT6这两辆车的空间实际上却有很大的区别。以我1.86米的身高,当前排同样调整到舒适以后,再坐到CT6的后排,只能说还比较舒适而已。相比包括S90标准轴距版在内的、没加长的欧系中大型车稍微宽敞一点,但跟比较优秀的普通品牌中型轿车比如凯美瑞相较来说也只是差不多,当然,这也是后驱平台的先天缺陷。

而林肯大陆的后排则可以称得上是奢侈,那种可以很舒适跷二郎腿的感觉已经超越了大多同样采用前驱平台的大型轿车,如XTS和雪佛兰Impala,而只有在那些被加长的中国特供豪华轿车上才能感受得到。当然,林肯大陆本身就是利用蒙迪欧和中国版金牛座的CD4平台拉长而来,因此拥有加长车型的超大空间也就不令人奇怪了。

不仅后排空间突出,林肯大陆的座椅舒适性也为最佳。后排是三者之中唯一谈得上有包裹性的,前排的头枕也是唯一采用主动安全头枕的,弧度可以最好的贴合脖子凹陷处,总体上的舒适性与同级标杆奔驰E级不相上下。第二名同样是凯迪拉克CT6,胜在前排座椅的材质仍然非常舒服,头枕也比较软。但沃尔沃S90则再次垫底,与君越、Impala、金牛座这样的平价中大型轿车比都未必能占到什么便宜。

内饰方面三者的水平则差不多。CT6因为价格更高,用料也最豪华,真皮和木纹的质感都不错,两个大屏,特别是仪表盘处的大屏也加强了内部氛围;S90的用料相对简单,但实木贴片营造了比较好的档次感,旋钮式的发动机启动和控制驾驶模式的波轮也比较有新意,但波轮使用的塑料又感觉比较廉价;林肯大陆中配车型的浅色真皮内饰配合木纹贴片达到了跟CT6近似的豪华氛围,通过感应按键开门的方式也让人眼前一亮,但低配的仿木纹内饰则直接将内饰氛围降低到了平价品牌的水平。总的来说,三辆车的内饰水平大概都是这个级别该有的水平,但如果真的追求内饰氛围,那就除了奔驰别无他选。

动力和操控:动力调校CT6相对更好,操控水准S90扳回一城

对于这个级别的轿车来说,其实动力水平真不算很重要的对比点。这样价位的车型当然不可能出现动力不足的情况,而配备过高的动力也用处不大——毕竟身板太大,不太适合激烈驾驶。

CT6和S90我试驾的都是跟国内一样的2.0T4缸版本,林肯大陆在美国则只有3.7LV6的选项。三款发动机的总体动力水平差不多,仔细比较的话,CT6的发动机动力最好,大概是占了涡轮增压引擎低转扭矩更大的优势,同时并没有任何不线性的感觉。S90则最差,一方面是本身动力参数就比另外两具发动机要差些,另一方面则是仍然有轻微的涡轮迟滞现象。

差别比较明显的则是变速箱。我个人一向认为,对于定位越高级的车,动力响应速度比动力大小更为重要。这三款车的变速箱都不算是特别优秀的——比不上同级标杆的宝马纵置8AT,也比不上雷克萨斯的纵置8AT和奥迪的CVT或双离合。但CT6的变速箱响应速度和平顺性仍然达到了不错的水准,一般加速的话完全感觉不到换挡,在高速巡航时突然大脚油门也只是有轻微的迟滞,这已经比奔驰之前的7AT要好,可以说达到了一款豪华轿车应该有的水平。而另外两辆车的动力响应就都让人觉得有些跌份了,虽然温和驾驶时也还比较平顺,但大脚油门则都会思考人生,S90因为涡轮迟滞的缘故,还要更严重一点。

在操控方面S90略微扳回一城,得益于车身更短、更窄、更轻,整体的动态响应更好,加上转向精准,同时转向比较大,让S90在过弯和变线的时候感觉都更得心应手一些,谈得上一点驾驶乐趣。剩下两辆车则都还有些笨重感,但比起来CT6要比林肯大陆稍好。

隔音和滤震:CT6最为优秀,S90和林肯大陆有些失职

高速巡航时的隔音和滤震水平应该是一辆豪华中大型轿车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但这三款车的表现差距却很大。

三者之中最优秀的是CT6,在市区行驶,这款车几乎是完全安静的,有非常好的隔绝感。在高速上行驶,风噪、发动机噪音和底盘噪音都几乎没有,只是遇到路面不佳的时候仍然有一定的胎噪。CT6的底盘同样值得称赞,我试驾的是没有配备电磁悬挂的车型,但在同级别中已经是不输于标杆产品宝马5系的表现,悬挂能够很迅速而高效的将振动化解,有一种捋平路面的感觉,即使碰到比较大的颠簸,也不会有任何多余的跳动。不过,CT6的轮胎略微保留了一点点路感,并不是完全追求舒适的取向。

S90和林肯大陆的表现则都不太称职。

最令人失望的是S90。相比我熟悉的S80L,S90的底盘其实有略微的改善,不太会像S80L那样在遇到较大颠簸时候跳动幅度较大、有些拉不住底盘的感觉,滤震动作也比较迅速,没有什么多余的弹跳。但碰到不平的路面时整体上震动仍然比较明显,幅度和冲击感都比CT6明显要大,跟德系三强相比也有明显的差距。更令人头疼的则是噪音水平,S90本身的隔音水平就不如CT6好,能听到更多的环境噪音。而风噪、胎噪、底盘的噪音也都比CT6更大,尤其是风噪,跟平价中级车相比也只是普通水准。而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发动机的噪音,新一代的2.0LT5直列4缸涡轮增压引擎虽然动力和油耗水平有比较大的进步,但噪音比之前S80L上的2.0L直列5缸发动机更大,而且要粗糙难听得多,急加速时甚至会听到在廉价车上才会出现的那种“塔拉塔拉”的声音。这种糟糕的NVH在我看来完全是砸招牌的。

林肯大陆的静音水平比S90要好一些,但各方面噪音也还是大,还好达到了跟金牛座这种中大型轿车相近的水平。但底盘素质则比S90略差,过大的坑洼的时候显得跳动有些多,这个表现甚至不如蒙迪欧(当然蒙迪欧本身的底盘素质就是中级车的标杆),不知道是因为福特在这款车上没有投入足够的研发资源,还是因为过度拉长的原因。

总结和购买推荐:

如果以奔驰宝马或者是雷克萨斯的标准来衡量,二线豪车的总体表现并不能让人很满意。

凯迪拉克CT6、沃尔沃S90和林肯大陆在美国的起价分别是美元、美元和美元。结合这个售价来看,首先应该被排除的是S90,这款车虽然也有一些亮点,但作为豪华旗舰它是不够格的,也许作为一款动力更好的中级轿车来销售还比较合理。就像之前我试驾捷豹XE的感受一样,这再一次印证了:一部豪华轿车的研发一定需要一个大集团的技术实力来支撑,沃尔沃未来要想做得更好,一定需要吉利本身真正成长为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企业。

林肯大陆的整体素质也达不到这个级别的优秀水准,但如果以美国市场来考虑,它的一个优势是售价比其他车型都明显便宜,另一个优势是乘坐的舒适性,特别是后排座椅是在美国市场该价位车型里唯一能够称得上享受的——虽然对于该级别的美国消费者来说并不十分重要,但还是能迎合一小部分人的需要。但如果放在中国市场,进口车的身份让它的价格优势变成了劣势,而后排空间的优势在其他同级车型普遍加长的情况下也荡然无存,也就失去了推荐的理由。当然,看起来林肯对它投入的研发资源也是三款车之中相对较少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也可以理解。

三款车之中CT6的综合素质是最好的——在各个方面与E级、5系和A6相比,CT6都能得到“良好”甚至是“优秀”的成绩;但问题是,CT6的售价也是三款车中最高的,在美国甚至已经超过了奔驰E级。虽然CT6在中国因为优惠极大实际售价是比较便宜的,加上相对出色的行驶品质是比较划算的选择,但还应该看到中国市场上的BBA都进行了大幅加长,CT6的后排空间本身又是劣势,所以顾客群也只能局限在少数不重视后排、也不那么追求德国品牌、同时又比较喜欢美系车更豪华外表和更充沛动力的用户——好在这部分用户正在增长。

凯迪拉克目前集中了最优质资源研发的CT6车型,作为二线豪华品牌旗舰轿车中的领跑者,在大幅优惠的前提下勉强能跟BBA打个平手——只能说,二线品牌对德系三强的追赶仍然任重而道远。

◎本文版权由驾仕派所有,侵权必究

转载请联系授权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