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的一天,我从火炉城武汉乘坐动车,第一次来到久仰的湖北省利川市走访老朋友,靓丽的市容、山里的景观跃入我的眼帘。徜徉在美丽如画的凉爽之城,不虚此行,美不胜收。朋友们说:“你早该来我们利川避暑,感受一下利川的人文景观,品尝利川的特色佳肴。”的确,年满65岁的我,定居武汉35年,利川一行,为之晚矣。
身居武汉,却没有《龙船调》的歌声,而首次到利川,我洗耳恭听,才领略到利川是历史悠久的人文之城,是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的故乡,是巴文化的发祥地,“利川灯歌”、“肉连响”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利川虽然是一座小小的城市,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膺“中国歌舞之乡”、“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等称号。
虽然我第一次来到利川,但我早就知道利川是一个“天然氧吧”,是一座凉爽之城、深呼吸小城。每年来利川避暑的武汉人特别是许多老年人牵着孙子孙女的手,来到利川度过凉爽的夏天,有的武汉人还在利川购买了住房,他们说:“利川也是我们的家,我们少数民族的同胞们当成是一家人。”
“利川”之名从何而来?朋友们道出了这个“秘密”。原来,利川地势地貌有着传奇的故事。在短暂两天的体验中,利川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有利之川,故名“利川”。
我是湖南石门人,石门与湖北恩施的鹤峰、走马是邻居,语言和生活习惯鳞次栉比,饮食的口味大相径庭。来到利川,宛如回到了我的家乡,在吃的方面无可挑剔。利川的经典菜肴爽爽上口,让我羡慕不已。我们老家也是“十碗八扣”,客人一边吃饭,厨师一边上菜。我们石门人中,也有不少的乡亲也是土家族人,汉族与土家族衣食住行没有一丁点儿区别,我很快融入到利川生活的氛围之中。
“来利川,一定不要错过这道土家风情美味。”利川市城管同行告诉我说根粑炒腊肉是土家人爱吃的美味佳品,一首打油诗这样形容根粑炒腊肉的亮点,即:“百里清江百里情,美食天赐有蕨根。昔日灾年端赖尔,而今佳膳待上宾。”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座上宾”,细细品尝,倍感新鲜,第一次尝到了土家人爱吃的特色菜。其他鸡鸭鱼肉的味道和石门的口味差不离儿。
利川人告诉我在炎热的夏天喝一碗合渣,既解渴,又消暑;还可以将其放置几天,让其变酸——土家人称之为根粑炒腊肉—进口,就酸得人的神经痒酥酥的,怪舒服的,更解渴,更消暑。寒冬,可在合渣中放土辣椒、猪油、盐、大蒜等调料,架在柴火中猛煮,煮到一定程度,就边煮边吃,比之麻辣豆腐、臭豆腐,又是一番风味。我喝几口“酸合渣”,觉得酸溜溜的,却尝到了其他地方没有利川这种防暑降温的美味小吃,棒极了。
利川的土特产丰富,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城管局王镇岩来利川市挂职副市长一年多,他说:我来利川之前对利川一点儿也不了解,一年多以来,我对利川的文化、景观和土特产知道了很多,仅利川的茶叶就有很多种,其中“利川红”是利川富硒工夫红茶的知名品牌,历史上称为“利川宜红”,具有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工夫红茶的重要序列。特别是利川红茶中的“冷后浑”,冲泡之初红艳明亮,微凉后呈现浅褐色或橙色乳酪状,加热后汤汁还原红艳明亮,是只有极品红茶才有的冷后浑现象。年4月28日,“利川红”红茶在中印首脑武汉非正式会晤中亮相,成为国事活动茶叙用茶。喝了“利川红”,带回“利川红”,我的心是“红”的,一定多多品尝“利川红”。
利川的美食吃不够,利川的美景看不够。来到腾龙洞,寻梦龙船调,震撼的洞穴岩燕纷飞,动情的歌舞婀娜多姿,壮美的瀑布声震九渊,梦幻的激光美轮美奂,让来利川旅游和纳凉的外地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我懊悔了,早该来利川看个够玩个够。这就是利川,我梦中的凉爽之城。
今年暑期,是武汉市几十年以来最热的一个夏天,来利川避暑纳凉的武汉人真不少。我的校友、海军工程大学退休的女职工周华军,利用孙女儿暑假补课结束后的时间,祖孙俩来利川避暑十多天,准备孙女在秋季开学前几天回武汉,孙女的爷爷是退休干部,晚了两天来利川陪孙女纳凉,多看看利川的景点,没想到由于武汉有事儿,带着老伴儿和孙女在学校开学前十天回到了武汉。本来,我和他们仨可以在利川团聚,让他们带我在利川好好转一转,因为他们仨不止一次来过利川,周华军说:“明年夏天,我们两家来利川避暑,我给你们当导游。”
在利川开往武汉的动车上,我从车头走到车尾,没有见到一个认识的旅客,而听到了很多说武汉话的乘客,操外地口音的人特别的少。这是一趟利川直接开往武汉汉口火车站的动车,始发站是利川站,终点站是汉口。这趟车仿佛是送走来利川避暑的武汉人回武汉的专车,一口口地道的武汉话拉近了我和大家的距离。他们不仅在利川吃的开心,玩的开心,在利川度过了一个凉爽的夏天,还带回来了很多利川的土特产。是利川的凉风送走了武汉炎热的夏天,武汉人回到武汉没几天,迎来了凉爽的秋天。(作者:易先云,图片由利川市人民政府李威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