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那个医院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cxbdf/奋起直追文斗镇
文/刘志尚
年,文斗撒乡设镇,成为利川市一座后起的新兴之镇。文斗历史上为忠路土司辖地,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入利川县,清乾隆二十一年(6)在岩门头设场,称乐义场。乡场处大山腰间宽旷的平岗,南有郁江形如青龙蜿蜒西去,北有白岩势如猛虎卧岗,场东建有玄武庙,场西对望黄莺岩。故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说。其地形东北高西南低,河涌为全市海拔最低点(60.8米)。站立岩门头俯视郁江隘地坝,仿佛近在咫尺,然海拔高差米以上,有民谣:“文斗场上雾沉沉,岩门头的风袭人,莫道时令秋已过,隘地坝下热煞人。”文斗地邻川(渝)边,偏僻闭塞,人多剽悍勇猛,重武逞强,熏酒好斗。当地有秀才以“文光射牛斗之墟”意,改地名“文斗”。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利川县人民政府接管政权。年1月,文斗、沙溪发生震惊鄂西、川东的“文沙暴动”。在镇压反革命的暴风骤雨之中,为巩固新生的红色政权,文斗乡从忠路区划出,分设为区。(一)《利川县志》(光绪版)载:长顺坝有义渡,又西十里,有河涌塘义渡,葫芦塘义渡、马二河义渡,又西十里,径湾湾塘,入彭水县境。又西径郁山镇,彭水县治,过涪州境,入于江。长顺是郁江行船鸟江的水码头,也是利川唯一可行船直抵长江的水上运输线。利川西南(忠路、文斗、沙溪)的食盐、日用生活品由四川(重庆)经舟楫水运至长顺,山货桐油、药材等土特产在长顺集中,船运销往涪陵、重庆。年,县林业局开发忠路、文斗林区,利用郁江水运航道,将砍伐木料在各支流“单漂”到郁江,在长顺坝木材汇集后,成批流放到彭水县附近保家楼扎成木棑经郁江放入乌江,水上放棑撞险滩,冲恶浪,木棑有如混江的长龙,在危岩对峙,波淘凶湧的江中漂流。船工紧紧把握舵木,不敢丝毫懈怠。晴天太阳似火烧一般,烤得浑身油黑发亮。每当狂风暴雨击来,人立木棑之上,有如落汤鸡一般,冲浪摆舵,无所畏惧。忍饥挨饿,至日落西山,木棑至水缓河段,方才靠岸,烧火煮饭,填饱肚子。夜幕降临,在猿鸣鸟啼的荒野,人在木棑的竹棚中,仰望星月,抽着旱烟,听涛涛江流,独呤《闹五更》,以解乡愁。木棑闯过郁江、鸟江,与大自然博斗,可谓惊魂落魄。然木棑经涪陵进入长江,放棑的江上行程,水上风波,人间社情,更令人提心吊胆,魂迁梦绕。既要防大轮船碰撞,冲散木棑;又要防民间机帆小舟,磨擦生事。偶生纠葛,赔钱赔礼,少不得挨骂受气。木排顺江流闯过三峡,倒行余里,至湖北宜昌交货。水上放排行程之远,木排所过水道之险,堪称湖北林业放排之壮举。年,文斗区成立郁江航运合作社,将长顺至鸟江河道的散户船只和船工组织起来,承担民间生产生活资料运输。
年,郁江又开发堡上至长顺25公里水运航道。航运社有木船10只,除了水上运输生产生活物资,还运送长顺至堡上一带的往来行人。年文斗至长顺公路通车,航运社因水运成本高,货物少而停业。郁江只剩下摆渡的码头和义渡船只。年9月20日下午,正逢堡上赶场,散场的人忙着搭船回家,船工有事,由他儿子代为摆渡。渡船准载12人,上船竟有27人。船工喊谁也不肯下船,只好超载开船。船到江中,突然一个浪头打来,船偏进水,顿时坐船人惊慌乱动,一下子翻船。两岸善水者在江中救起18人,有9人落水淹死,酿成重大海损事故,惊动省州县三级政府。追查原因,乃当地人全无安全意识,又不互相礼让,造成如此灾难。此事件也让干部群众认识到解决文斗的交通困难已迫在眉睫。文斗人民苦于行路难,当地有民谣:“山高路险石头多,出门就是上下坡。背驮全靠木打杵,挑二离不得高底箩。”年大跃进中,县交通局派技术员测设忠路至文斗公路后,区公所组织全区数百民工修路,因炸药、钢钎等器材不足,仅开挖部分土石方,至春节停工。年冬,区公所组织劳动力人,突击抢修文斗至堰塘湾9.5公里公路。年冬,县政府调集马、忠、文区民工人,修通忠路至十字路17公里公路。年,文斗区组织民工,修通十字路至文斗集镇16.5公里公路,至4年11月忠路至文斗公路全线通车。这条由18国道凉雾山分道,经马前、老屋基、忠路至文斗的公路,全长76.5公里,被县交通局列为县道,称“凉文公路”。年,文斗区修通至长顺0公里公路,凉文公路延长至.5公里。年文斗区利用以工代赈资金,组织民工修通长顺至四川(重庆)彭水县野猪池8公里公路,使凉文公路延伸为与重庆市相通的公路。年,凉文公路改称利彭公路,列为省道公路,全长.5公里。要得富,先修路。成为文斗人民的共识。年文斗区利用以工代赈资金,组织民工建勤大修公路,先后修通黄土至五峰9公里、文斗至枫木8公里、苦草至仁合6公里、长顺进街1.5公里、后河至重庆市黔江县五里峡5公里公路。在郁江主、支流上架起百丈峡大桥、长顺大桥、江口大桥、高桥沟大桥、堡上大桥、五里峡大桥、皮涧桥、夜合桥、山台桥等大、中型公路桥梁。至年,文斗镇56个村实现村村通公路。(二)郁江在文斗西南与四川(重庆)黔江、彭水两县边界流过。文斗人世代座山吃山,靠水吃水,赖以生存。或耕田种地,林中牧猎。或江上舟船,水中捞渔。其地深山峻岭,森林密竹。梯田毗连,高低错落,蜿蜒盘山,稻菽万亩,夏绿秋黄,层层叠叠,隐于云雾环绕之山间。农家院落,星落棋布,隔谷遥望,鸡犬相闻,唯有青石板小路相连接,人闻呼叫,若相会见面,下山爬坡,得费半天功夫。年大跃进中,文斗人民公社调集劳力修建贺家湾水库,后扩建为小(一)型水库,总库容达.6万立方米。水库配套2道干渠,右干渠长6.5公里,自流灌溉文龙等5个村亩水田;左干渠长.5公里,自流灌溉枫木等2村余亩水田。低山水田得水利之便,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但高山、二高山地广人稀,旱地贫瘠,春迟秋早,低温寡照,一遇欠收,吃饭艰难,腊月望供应粮过年,开春靠返销粮度荒。境内虽有木材,桐、茶、漆及中药材等土特产,其经济收入,仅作为食盐、布匹等日用生活品交换。民国时期,桐油一度成为销往四川的骨干特产,随着桐油滞销,渐失主要经济收入,陷于贫困。5年,利川县供销联社聘请烤烟技术员到文斗区进行指导,传授烤烟栽培技术。区供销社为适烟生产队无偿投放烟种,投入资金修建烤房,发动社员试种烤烟。文斗气候、土质适于烤烟生长,所产烟叶品质颇佳,产量喜人,收入可观,当年见效。文斗区供销合作社大力扶持烤烟生产,二高山、高山大面积种植,竟成富社、富民的经济产业。年,文斗烤烟产量突破吨。区供销社对烟农加强技术培训,科学种烟,推广良种、提纯品种、配方施肥、地膜覆盖栽培。同时以资金扶持,改造烤房,专业辅导烟叶烤制技术,提高质量。文斗烤烟以颜色鲜艳,油润丰满,燃烧力强,其品质鉴定仅次于云南烟叶。年,文斗供销社因发展烤烟经济效益猛增,全社公积金充足,自有资金达到再生产投入、购销流通,均自主调配,可不向银行贷款週转。当年荣获全省供销系统“先进单位”,主任邱光学获省供销系统“先进工作者”。年,文斗供销社获获全省“模范合作社”。邱光学获“优秀合作社手”称号,并于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年,供销社烟叶收购业务移交烟草公司专营,文斗供销社因之经济效益锐减,逐渐哀落,终至倒闭。年,全市烟叶实行收购合同,市烟草公司直接与烟农签订购销合同,烤烟成为文斗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年,利川卷烟厂在文斗区鞍山、十字路、沙坝、文斗4个小乡(镇)开办烟叶种植基地。5年,利川卷烟厂在文斗开办烟叶基地,收购烟叶担,收购总金额万元,烟农正价收入万元。烟叶特产税达万元。6年,文斗区烟叶收入过万的种烟农户户。文斗出现一批种烟大户。鞍山村烟农翁成凤年承包农户21户耕地亩,连片种植烤烟,交售烟叶公斤。被湖北省烟草公司授予“种烟能手”称号。青山村种烟大户郭碧山,自年个人承包土地20亩种植烤烟,连续保持10余年,亩产达到公斤,收入达.2万余元。并带动所在村民小组20多户农家种烟,每户在10亩以上,烟叶收入过万元,实现共同富裕。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省烟草公司授予“种烟能手”称号。高山、二高山种烟增收,吃粮靠买。低山水田稻谷增产,卖粮致富。农业优势互补,农民钱粮双丰收。文斗农民脱贫致富,区级财政分成比例提高,成为利川市的财税大户。(三)郁江在利川市境,干流全长约99公里,是鸟江支流。沿途溪河纵贯,水深流急,或急水猛跌,或弯曲潺缓,暴雨山洪突发,江水若龙腾蛇飞,惊涛拍岸,破祟山峻岭,咆哮向西奔流。经水利部门勘测,郁江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62亿立方米。最大流速5米/秒,总落差米。水能理论蕴藏量2万千瓦。年8月,湖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专家到文斗区长顺乡进行现场勘测设计长顺水利枢纽工程。年,获省计委批准,该工程项目为湖北省在郁江流域的第三级水利枢纽工程。利川市成立长顺电站工程指挥部,于1年11月水库工程破土动工,开挖导流洞,修建进厂公路,筹建施工电源输电工程等。2年市人民政府对工程进行招投标,中标单位为葛洲坝工程公司,于年进入工区开工建设。因国家紧缩银根,资金困难,加之计划内钢材、水泥等建筑物资由平价改议价等多种因素,工程被迫停建工。5年10月,工程复工建设,9年长顺水库大坝建成,最大坝高69米,坝顶高程41米,坝顶长米。水库积水面积平方公里,大坝正常蓄水位米,控制流域面积1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6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万立方米。昔日河谷竟成高峡平湖,库水碧波荡漾,深兰透底,长天一色。因库水上涨,原利彭公路部分路段淹没,交通中断。郁江堡上至长顺航道,民间船舶重操旧业,客货往来,运输繁忙,60余艘社会机动船舶运送往来行人和物资,日运量余次。至年,库区郁江义渡1处,近17个乡村,约.5万人靠水上摆渡,人在船上,望湖光山色,宛若画中。长顺电站水库淹没涉及文斗区14个村,农户户,人。重庆黔江县黄溪镇农户户,人,移民分别得到妥善安置和合理补偿,也是当地人民为电站建设舍小家作贡献。随着长顺水库大坝兴建的同时,发电厂区施工夜以继日,9年月,电站首台机组并网发电。6月0日,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水头40米,装机台,容量万千瓦,年发电量万千瓦时。输出电能与全国输电大网并联。长顺电站的建成,既是上世纪利川境内建成的最大一座水力发电站,也是利川市水电事业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利川水电工程进入现代企业运作。长顺电站作为郁江第三级电站成功,也带动文斗境内郁江开发的一、二级水电枢纽工程开发,即江口电站和设计装机6万千瓦的峡口塘电站的开发建设。文斗镇成为利川的能源基地,揭开迈进电气化新的一页。(四)文斗乡在民国时,文斗场仅有私塾1家,2位教书先生,20余名学生。年文斗区成立,在文斗集镇和长坝乡增设小学各1所。在清匪反霸大局稳定后,当年冬季,全县开展扫除文盲运动,文斗小学教师在复兴场附近开办扫盲识字班(夜校)个,分别设在小学校内、火石垭、贺家湾。参加扫盲的民兵、农会会员70余人。自编扫盲三字经“农友们,上夜校,学文化、闹翻身”。老师白天为学生上课,晚上到夜校教识字、讲时事。在火石垭和贺家湾上课的扫盲老师,打着“糍粑灯笼”走夜路,为了安全还有民兵主动接送。这批参加扫盲的大都是清匪反霸的民兵、农会骨干。经过扫盲,会读报写字,成为土地改革的领导人,并成为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的基层干部,也在文斗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年,文斗区设初中1所,各乡设立小学。9年,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首批武汉知识青年来利川插队落户。其后一批武汉知青和利川县城知青先后分配到文斗区插队落户,这些下乡知青中除选聘到文斗区各中学外,绝大多数被所在大队、生产队开办的小学(耕读小学)任代课老师或民办教师。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文斗区有高中1所(后停办),初中8所,小学60所,学生达人,教师97名(含民办)。这些老三届下乡知青成为文斗中学、小学教育的中坚力量,为改变文斗区教育落后面貌功不可灭。其间,还有一段小故事。年夏,有一批武汉中师毕业生分配到利川任教。到利川的中师生中,有数名女教师决心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当乡村女教师。求仁得仁,她们被分配到文斗公社长顺小学。乘汽车抵达文斗集镇后,第二天乘船到长顺。吃早餐前教育站长突然想起一件事,派一位老师带2条“窰裤儿”(短裤)先下山到堡上码头。吃过早餐,站长陪同几名朝气蓬勃的女教师从集镇出发,刚到岩门头,站长冲着山下郁江大声吆吼:“啊——嗬!来哒——哟!”江边也回应一声长长的啊嗬声。原来郁江世世代代撑船的水手,都是赤身祼体,因为一遇浅滩,就得下水推船,上岸拉纤,淌水上船,终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教育站长一想到让武汉的青年女老师们看到这亦身裸体的船工形像,且不有伤风化。故安排一位老师先给船工送去“窑裤儿”穿上,免得在女老师们面前丢人现丑。当年郁江水上的古朴民风,就是这般原生态。七十年代中期,工农兵上大学,文斗区推荐选拔一批本地高初中毕业生上大学,特别是进入师范、财校、卫校、农校等中等专业学校学习。这批工农兵学员毕业后,怀着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陆续回到家乡工作。八十年代,大批知青返城和外地干部调离文斗之后,这一大批本地学子填补了各个工作岗位,担起了文斗各条战线的工作担子,对稳定文斗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起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作用。文斗在文化大革命这一文化蛮荒的时代,充分利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机遇,借助外地知识分子的力量,传播文化的种子,从发展教育入手,为本地学子完成小学普及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童子功”。教育培养人才,知识改变命运,这些本土学子通过自身的努力,随着社会实践,发挥聪明才智,成为建设家乡的主力军。文斗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贺龙率红军在文斗开展革命武装斗争,著名的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在文斗十字路召开,讨论通过了《关于发展鄂川边区苏维埃运动任务的决议》。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川东地区党委领导派郎中文组建文斗独立游击中队,在文斗开展武装游击活动。年初,人民解放军平息“文沙暴动”。文斗人民的战斗历程,是一部改天换地的史诗。而今,继往开来,紧跟时代步伐奋起直追,开创文斗镇现代化的崭新局面。
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