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梗阻依然是掣肘部分贫困山区未来发展的老大难
人才、资金双双逆差,乡村发展缺少活力和后劲
贫困村“光鲜亮丽”,非贫困村“灰头土脸”,是不少地方的普遍现象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苏晓洲阮周围柳王敏
乘坐“和谐号”动车,沿着去年底刚通车的黔张常铁路进入湘鄂渝边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看到武陵山脉腹地很多从前的穷山窝,如今已经换新颜: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得到提升,一些村庄还推动了青瓦、丝檐、翘角等民族建筑风貌改造,人居环境显著改善;莓茶、粽叶、葛根、猕猴桃、金秋梨、葡萄等产业,成为农户脱贫“摇钱树”“富民草”和“开心果”;面向海内外的旅游产业和服务周边的乡村风景游、生态游,成为富民兴乡的新路径……
湖南、湖北、重庆交界地带,群山苍莽,溪谷纵横。长期以来,由于山岭阻隔、环境闭塞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直比较落后,很多地方属于特困地区。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不断推进,这里绝大部分县区都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很多山区百姓过上了小康生活。
与此同时,受经济底子薄、区位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影响,这个区域要实现进一步发展,还有一些难啃的“硬骨头”。不少基层干部群众表示,湘鄂渝边区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进而更好衔接乡村振兴,除了自身努力,还需要更有力地帮一程、拉一把,培育发展后劲。
湘鄂渝边区一个山村生产的红薯粉质量很好,
但受各种外部条件限制,销售经常遇到困难苏晓洲摄/本刊
交通梗阻仍是老大难
今年6月初,在边区某县一条8米多宽的县道急弯处,一辆搭载20人的农用货车一头撞上了1辆坐了6人的小汽车,事故造成8人受伤。
这是武陵山区行路难的一个写照。记者了解到,由于自然条件局限和历史欠账太多,湘鄂渝边区一些地方要彻底拔穷根,特别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更大发展,还需要破解一些老大难问题。这其中,交通梗阻首当其冲,很多乡村发展“断”在“最后一公里”。
湖南一位武陵山区的乡镇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镇有两个自然村,村与村之间十余公里没有实现道路硬化,村干部要将这两个村每家每户走完,需要一个多月时间。“去年一位参加脱贫第三方评估的大学生,探访一户贫困户,单程走了两个多小时,人都累哭了。”
桑植县八大公山镇地处湖南湖北两省交界的深山,山高路陡,公路养护和改造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地方财力有限,一些公路路况不佳,很多路段险象环生。当地人介绍,由于交通不畅,他们虽然坐拥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茶园和丰富的粽叶资源,却难以充分开发利用。
张家界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陈美林说,高铁交通大动脉已连接老区,不断完善的高速公路网拉近了边区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但武陵山脉延绵,居住在山高路险地带的山区群众出门仍面临各式各样的难题。
恩施州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于德海介绍,恩施至今不通高铁,全州还有多个撤并村约公里、多个自然村1万多公里的公路未达标,小学服务半径4公里左右、初中服务半径50公里左右,阻碍了地区发展。
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都至关重要。
记者了解到,湘鄂渝边区很多地方都把果蔬、中药材、茶叶作为农业产业化主打方向,但一些地方相关产业附加值低、深加工不足,成了发展短板;一些项目供给侧产量上去了,但需求上不来,效益体现不出来。
“今年的新茶已经上市了,去年的还有很多库存没销完。”一位乡干部有些无奈地说。
基层干部反映,发展环境不佳导致湘鄂渝边区一些地方和产业对资本还缺乏足够吸引力,有的地方本地发展急需的资金和人才还存在净流出现象。很多乡镇优秀青年人才不愿回乡,常住人口老龄化严重。人才、资金双双逆差,导致乡村发展缺少活力和后劲。
此外,由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村强镇弱、非贫困村羡慕贫困村现象。
记者看到很多以往的贫困村,依靠脱贫攻坚政策和对口帮扶单位支持,如今道路宽阔平坦、屋舍整齐干净、公共基础设施齐全;而一些非贫困村,却因为资源投入不足,道路狭窄颠簸、设施陈旧单调……武陵山区一些乡镇干部说,贫困村光鲜亮丽、非贫困村灰头土脸,是一些地方的普遍现象。
在湘鄂渝边区一些乡镇,还存在“山水和农舍很美、集镇和基础很差”的现象。由于建设投入和后期养护、改造资金不足,集镇主干道破损严重,给沿街商铺经营和群众出行带来不便;因为集镇连接村庄、景区等的公路无法建设或者难以妥善维护,山区旅游、农产品开发乃至教育、就业和产业扶贫等都受到较大制约;一些集镇固废收处、污水处理等设施不齐全,对山区生态、人居环境改善,都构成不利影响。
还需拉一把
受访对象表示,作为我国红色气质传承和激励后人艰苦奋斗的样本,湘鄂渝边区建设和发展,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一块试金石。为了注入发展加速度,除了自身努力,还需要国家和外界拉一把。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一盘棋推进跨区域合作。
湘鄂渝边区山水相依,历史渊源相连,有较好的同步发展基础。建议国家建立湘鄂川(渝)黔革命老区发展协作区,结合国家的中长期规划建立本区域规划、建设、发展、投入特色机制。在此框架下,建立以产业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以各级投入为引导的协作发展子机制。如建立国家级跨省旅游产业扶贫协作示范区,以系统推进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红色文化传承为主线,结合自然旅游资源,整体重构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享共融的生动局面,推动老区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其次,推进老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统筹地方均衡发展。
完善老区内部网络构架,扩大路网覆盖面,加快推进巴东至张家界、黔江至利川、酉阳至来凤等省际通道建设,形成区域互联互通的公路网络;尽快开工建设呼南高铁、昭黔恩铁路、安张衡铁路、遵义经铜仁至吉首铁路、广忠黔铁路。提升区域机场密度,优化布局结构,加大对老区内机场的运营补贴力度和飞往枢纽机场的“时刻支援”,大力支持老区发展通用航空,建设一批通用机场,并批准在适宜地区开展空中游览活动。
最后,推动各次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资本和人才聚集。
依靠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底蕴,湘鄂渝边区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议国家专项扶持张家界等国际知名旅游城市、武陵源等世界知名景区,以这些扶持对象为龙头,全方位促进文旅、农旅、商旅、科旅等各次产业融合,让这个地带成为相关项目、资金和人才的“洼地”,促进区域经济强起来、群众“钱袋子”鼓起来。□